高效液相色谱仪
强化可靠性设计理念,采用全球高品质核心元器件,历经权威机构可靠性验证,确保系统长期稳定运行。
了解更多前言
1998年,西安交通大学药学院的贺浪冲教授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论文《细胞膜色谱法》,当时这项仿药物体内作用过程的色谱模型,还只是细胞膜色谱的雏形。三十载光阴流转,无数个伏案钻研的深夜、反复验证的实验、攻坚克难的瞬间,让细胞膜色谱技术突飞猛进,理论体系逐渐完善,并且还推出了一系列基于细胞膜色谱技术的分析仪器。
当年执笔写下论文的青年,如今已步入古稀之年,全新问世的《细胞膜色谱法》一书,恰是这份跨越三十年的坚守结出的硕果 —— 它不仅系统梳理了细胞膜色谱技术从无到有、由弱至强的突破历程,更镌刻着一位科研工作者 "择一事,终一生" 的赤诚与执着。
技术简介
细胞膜色谱法(cell membrane chromatography, CMC)是以配体-受体特异性相互作用为基础,将体内配体尤其是药物与膜受体的作用过程,模仿转化为体外色谱过程的分析技术,其优势在于膜受体保持生物活性状态与空间构象,并且能够模拟配体-受体相互作用的环境与模式。细胞膜色谱法所构建的仿生检测体系,具备同步完成对被测物质“生物活性与理化特性” 的检测功能,并对其双重属性进行直接定性与定量表征。随着CMC理论体系逐渐完善,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拓展,目前已成为创新药物筛选发现、复杂体系目标物识别与药品质量控制的有效分析手段。
图1 CMC技术中靶受体-固定相的制备原理
应用案例
案例1:柴胡皂苷A抑制 MrgX2介导的类过敏反应
本案例应用 MrgX2-Snap-tag/CMC模型筛选发现了首个可拮抗MrgX2受体的单体成分,柴胡皂苷A(SSA),后经过一系列的分子生物学、细胞生物学和药效学等验证,证实柴胡皂苷A是一种新型的MrgX2受体拮抗剂,并对临床上MrgX2介导的类过敏性疾病具有潜在的靶向性治疗作用。如下图所示,柴胡皂苷A在MrgX2/CMC高通量筛选细胞膜色谱柱上具有良好保留。
图2 柴胡皂苷A在MrgX2/CMC柱上的结合曲线C
案例2:可待因-β2AR亲和作用特性研究
图3 结果表明,可待因可作用在β2AR,具有促支气管扩张效应
仪器展出
CMC技术于2012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,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仪器专项的资助下实现了CMC技术的仪器化。2025年3月14日,西安交通大学-海能技术细胞膜色谱智能分析仪器研究院揭牌成立,标志着细胞膜色谱技术进入产业化加速期,不仅为我国科学仪器领域原创技术转化提供了实践样本,更将助力生物医药、环境检测等行业降本增效,为高端分析仪器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。
研究院首款商品化产品——配体受体作用力分析仪,将于9月10日–12日,在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暨展览会(BCEIA 2025)海能技术展位(E1111)展出。诚挚邀请各位专家学者莅临指导。